![](http://a.nync.com/.jpg!40)
![](http://static.nync.com/main/images/cungg/cq26-min.png)
陕西省本地商家 渭南市本地商家 大荔县本地商家 赵渡镇本地商家
近日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
《中国统计年鉴2021》显示
长期以来
农村青年的婚姻状况
一直受到了社会的关注
其中“农村男青年结婚难”的问题
更是频频引发舆论热议
农村地区存在的
适婚青年男多女少的现象
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剧
农村男青年结婚难等现象
农村男青年择偶难问题怎么解决?
农村青年结婚率、生育率
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乡村婚恋问题还有哪些?
又该如何破解?
01
农村青年的结婚率、生育率较过往下降
山东省青岛市
根据青岛市统计局公布的青岛市农村青年婚姻关系调查报告显示,该市农村青年生育二孩、三孩意愿不强。随着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养儿防老”存在的动因已弱化,子女养育成本居高不下和当代农村青年追求个人生活品质导致生育意愿不强。已婚调查对象,生育1个孩子的占比58.43%,生育2个孩子的占比29.78%,未生育孩子的占比11.8%。
浙江省宁波市
宁波市农村青年婚姻关系调研报告显示,多数农村青年对生育二孩或三孩的意愿普遍不高,尤其是女性青年。问卷结果显示,已婚或离异的受访者中,育有一孩的比例最高,为62.50%,育有二孩的比例为23.21%,育有三孩及以上的比例低至0.89%。此外,13.39%的受访者未生育孩子。数据显示,在街道和镇层面的农村青年生育二孩的比例明显低于在乡层面的农村青年。
像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结婚相对早些,婚姻相对稳定,离婚率相对低,生育孩子相对多。但实际上,现在这些地方生育多孩的也越来越少。在总体不愿意多生的大背景下,这些地方的生育意愿相对高一些而已。
和城市里的青年已经不太愿意生育不一样,农村青年其实是愿意生孩子乃至生二孩三孩的,但是他们不敢生。
尽管仍有较为强烈的生育意愿,农村地区的青年群体往往受制于高成本的婚姻与生活模式,从而导致结婚难、少生育的状态,乃至陷入“生两个儿子要哭一场”的境地。
02
农村男青年结婚难不止因为性别比例失衡
农村大龄男青年结婚难的背后是结构性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性别比失衡,近3500万大龄单身男青年是客观存在的。
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青年越来越独立,特别是女性青年。婚姻观念也越来越多元化,很多大龄的男青年和女青年都选择单身。
拿浙江省泰顺县为例,泰顺县青年婚恋关系调研报告显示,“不婚主义”日益凸显。有38.4%的青年表示婚姻“可有可无”,4.8%的青年表示“不需要婚姻”。
当前,年轻人接受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婚恋观念、生育观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多元文化、多种选择,都在产生现实的影响。
03
农村男青年的婚恋问题究竟如何破解?
农村男青年娶不到媳妇的情况在全国各地农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甚至有的村成为“光棍村”。这一现象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以增加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那么,针对这一现象,到底该如何发力来解决?
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固然不能为农村大龄男青年配发媳妇,但也在积极为解决这个问题创造条件。在今年7月下旬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中就提出了要破除天价彩礼等陈规陋习,构建新型的婚育文化。民政部通过联合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一些婚俗改革实验区,从推广体现中华优秀文化的传统婚礼、组织举办集体婚礼,到积极推动各地反对天价彩礼、低俗婚闹,都对破除婚俗陋习、树立健康婚俗风尚提出了具体措施,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减轻农村青年的结婚成本。
政府可以通过软引导、间接的方式,比如加强对婚恋观念的引导、以县妇联组织在外务工人员相亲活动等方式来提供交流的平台。
这是治标不治本的。男女性别比例失调在农村、城市都有体现,男的多、女的少,不管女青年流向哪儿,都注定会有条件相对差的男青年找不到配偶。
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大龄男青年择偶难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持续发力、对症下药,既要通过发展经济来增加农民收入,通过遏制天价彩礼来降低结婚成本、提供精准婚姻服务、改善农村留守男女青年比例,也需从“加强宣传引导,做好移风易俗”“做好就业工作,提高收入水平”“搭建相亲平台,创造交流机会”等具体内容着手。
从经济基础的角度来说,农村男青年择偶难这一问题的出现是城乡发展不充分、不平衡所带来的后果直接表现。
在农村,特别是一些发展相对落后的地方,文化水平、经济条件、社会地位等各方面相对较差的男性在择偶时处于劣势地位。
首先把乡镇教育搞好,让农民的后代不必非得上县城读书,节省农民家庭的生活和婚姻成本。第二是要让农村地区的城镇化伴随有充分的就业机会。比如说,当农民流向县城购房时,可以同时在县城就业,这才是真正的城镇化,才是不加重农民生活负担的城镇化。
解决农村男青年择偶难问题
既需要筑巢引凤、
男青年自身能力建设的
治标之举
也需要发展乡村、
提升人气的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