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
大家的屋子都里里外外翻新了好几遍,
有的还住进了新房子,
添置了智能家居,
生活乐淘淘。
但是,
你还记得小时候家里的一些老物件吗?
在乡村工作开展过程中,会发现一大批反映农村风俗习惯、生活变迁的“老物件”。
“ 耧、犁、锄、耙、食盒、衰衣、草鞋……这些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在30年前的农村尚能看到,如今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消失,古老的农耕文化越来越让“80”后和“90”后感到陌生和遥远。
其中一些物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解放前,见证了农村的发展历程,极具收藏价值。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许多农村生活中曾经不可或缺的工具不再被需要,但它们见证了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生产生活方式发生的巨大变化,同时也寄托着村民们对过去艰苦生活的回忆,是农村发展历史的缩影。
为妥善安置这些物件,深入挖掘其内在价值,通过它们再现农村生活景象,向后代子孙展示先辈们艰辛奋斗的岁月,有识之士提出了兴建乡村博物馆的方案。方案一经提出,得到了村民们的积极响应,许多村民主动拿出了家中珍藏的“老古董”,要求放到乡村博物馆内展览。
乡村博物馆里,挥不去的是乡愁
一件老物件,就是乡村生活的一段承载。
乡村博物馆,吸引不少游客前来参观。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各种乡村的老物件,也可以通过图文、实物了解当地传统优势产业,还可纵览当地的历史沿革、风土特产、名人志士等,乡村的“前世今生”在这里生动演绎。
那是对过往历史的纪念,一个个老物件无不记录着往昔的生活情境。
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乡村的人力、物力大量向城市单向集中,造成了“乡村的衰落”,使得乡村成为“落后”的代名词。
目前,乡村文化景观破坏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乡村“空心化”带来的村落文化景观消逝的危险,二是乡村旅游中乡村文化景观面临同质化和被破坏的危险,三是乡村城镇化带来的文化景观破坏。
山东聊城乡村记忆博物馆内陈列着百余件民间收集起来的幸存老物件,按照传统农业生产,传统服饰,交通运输,劳动工具等门类依次呈现,真实的再现了北方传统民居的生活风貌和农耕文化。行走在其中,馆内的一件件老物件更是唤起了不少游客的童年记忆和老家情怀。
我们发现,博物馆是重要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它的数量、质量、类型、分布以及功能的发挥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创新意识、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纵观世界,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博物馆在民众的生活学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博物馆事业受到高度重视,不仅国家和公民积极筹建博物馆,而且各种类型的博物馆遍布城乡。但从中国现状来看,“博物馆几乎都建在我国的大中小城市,即便是私人博物馆也不例外。所以,博物馆对广大的农村恃别是偏远地区观众来说,像是水中月、镜中花,有一种很虚无的感觉,要进入博物馆好像永远有一段很远的地理与心理的距离,尤其在博物馆免费开放前的许多年里。”因此,现阶段我们应该重视发展乡村博物馆,统筹城乡博物馆发展。
乡村博物馆是博物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一种探索途径。目前中国许多乡村已经出现了村民自发建立或政府资助建立的乡村博物馆,虽然数量不多,专业水平不高,但却深受百姓欢迎。
乡村博物馆要将保护、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作为主要任务,将乡村民众的文化发展需求作为目标导向,为乡村民众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使乡村博物馆成为乡村文化的守望者,使乡村博物馆的公共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乡村民众的公共活动中心。
在日常运作中,乡村博物馆应结合村情,针对百姓的接受程度,形成自身的村史陈列、特色陈列,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以此敬畏先贤,并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动记忆。此外,乡村博物馆更要紧密关切百姓的民生问题和乡村自身的发展问题,适时整合资源,设计出反映百姓心愿而又吸引社会注意的展览,从而推动乡村的文化建设,丰富乡村的文化生活,促进乡村自身的建设与发展。
乡村
在几千年的社会中
滋养着整个社会的发展
是中国社会的根基
这里留存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基因:
在老宅、祠堂、牌坊中
在片砖只瓦、门楣题字上
都反映着一方的风气和教化
折射出深厚文化底蕴的滋养
从村民独特的生业方式上
也可以看出祖辈先民与自然
和谐相处的生存智慧
恋爱信物、婚礼用品、新婚盛装、洞房家具……走进浙江省长兴县小浦镇方岩村的“婚俗博物馆”,传统婚庆习俗传递出浓浓喜气。而在该县水口乡农耕博物馆和白阜村蚕茧博物馆,农具和蚕桑用具又见证着太湖流域的农耕文化和蚕桑文化。
长兴县画溪街道白阜村的蚕茧博物馆。
长兴县隶属于湖州市,当地的乡村博物馆初显规模。而在相邻的安吉县,乡村博物馆建设已蔚然成风,60余家乡村博物馆分布在绿水青山之间,竹子博物馆、白茶文化生态博物馆、扇子文化展示馆……形成了一个生态博物馆群,有效实现了文旅融合。记者从湖州市文广旅游局获悉,湖州力争用一年时间,建成100家有特色、可复制、示范性强的乡村博物馆,三年内实现全市3A景区村的乡村博物馆全覆盖。
武义县牛头山植物标本馆。
“为了留住乡村文化之根,让触发乡愁的老物件留存下来,让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传承下去,并在新时代发展中浸润人心、绽放新光彩,建设乡村博物馆无疑是一条好路子。”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杨建武表示,此前,浙江已在多个县探索乡村博物馆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而在“十四五”期间,全省还将在5年内建设1000家乡村博物馆。
安吉县的高坞岭古驿文化展示馆。
杨建武表示,乡村博物馆要成为“乡土味”和“高品位”兼具的乡村文化公共空间。它的建设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味求新、求洋、求大,也不能成为老物件的储藏室,更不能铁将军把门,而要与乡村母体保持紧密的文化关联,提供好的服务项目,做好宣传策划。同时,乡村博物馆既要打通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既能“富脑袋”,也能“富口袋”。乡村博物馆还需要实现建设的标准化和多样化,为此,浙江文物部门将加快制定《乡村博物馆建设认定标准》《乡村博物馆管理办法》等标准规范,同时要努力让每所乡村博物馆都能够独一无二,塑造地域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