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黄河滩移民司令的后代们都赶上了好时代!

    信息发布者:黄河人家
    2023-10-30 16:42:04    来源:黄河滩出网通服务中心   原创

    上一篇:黄河滩学校越来越少!

    下一篇:学会给自己看病

    读《黄河大移民》

    点击这里进入文章页面  


    QQ浏览器截图20240227152458.png

    《黄河大移民》的原文摘录



    • 基[2]于这种严酷的“阶级斗争”观念,先遣队员的审批必须经过三道程序:农业社讨论通过、乡政府审查、县政府批准。当一件事在人们心目中成为诸如“光荣”“荣耀”的代名词时,人们的荣誉感便被大大激发起来了。历史资料表明,当时出现了父子兄弟相争、夫妻相劝踊跃报名的动人场面。仅大荔县杨村,分配名额154名,报名的就有1087名,其中兄弟相争的105起,妻劝夫者194件。南洛乡一个寡妇的独生子,在多次报名不予批准后,当众咬破手指,写血书以示心迹。朝邑县苍西村一个老太太为儿子成为一名光荣的“先遣队员”激动得睡不着觉,怕媳妇一个人赶制不出活计耽搁了儿子走时带的单衣,一大早起来拐着小脚跑五里路把女儿叫回娘家帮忙缝衣。老婆婆说:“政府叫我们到那里一定比我们这里好,因为自解放以来政府就没说过哄人的话。” (查看原文)

       之龢 2020-03-21 18:29:04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光荣与逃亡

    • 一[3]到平吉堡,他们傻眼了。 平吉堡靠贺兰山,地处沙漠边缘地带,半人高的茅草,无草的地方光秃秃一片;荒滩上满是拳头大的石头,仔细看去,老鹰印下的爪痕赫然在目!关中人吓得不由得【地】倒抽一口冷气。义和村人在这篇荒滩上搭了两个半草庵子。来年春天,在当地人用拖拉机浅浅地翻了一遍的土地上播种下40亩麦子。他们在此安家了。 ………… 亲人们翘首以待。不久,第一批信息反馈了回来。西平洛村一个青年写信说:“父母亲大人心放宽,你儿住的荒沙滩;鞋底纳密底纳厚,你儿走的石子路。”大面积逃跑开始发生。据朝邑1956年9月“部分移民返朝情况”统计:该县首批迁宁夏陶乐县移民800人,三天跑了361人,其中途中拦挡回260人,101人“现无下落”;其余439人,“有的情绪不安,时有回朝想法”。 逃跑的人分南北两路回来了。 “北路军”长途步行,穿越内蒙古沙漠,翻山越岭,路途艰险,粮断水绝,濒临绝境……当“逃亡者”面容憔悴、衣衫褴褛地出现在亲人面前时,当他们声泪俱下诉说着不得已喝尿、渴死又救活、沿途乞讨等等死里逃生的悲惨经历时,亲人们放声大哭,母亲抱着儿子跑肿的腿,媳妇抚摩着丈夫磨破的脚掌,唏嘘长叹,潸然泪下。 “逃亡者”最多的朝邑县鲁安村其情形尤为悲凉,46名形容枯槁的人被村民们团团围住,如同开群众大会,村道上几百名听众不厌其烦地打听着宁夏安置区的种种细节和逃跑的经历:讲的人边讲边哭,听的人边哭边听,泪水淹没了整个村庄,从中午一直持续到第二天雄鸡啼鸣。受难的“英雄们”在接受父老乡亲一遍又一遍抚慰的同时,也把不安和前途多险、晦暗的阴影投在[4]了人们心中…… 第二天,几辆大车逶迤出村,去迎接尚在路途上的逃难者。 风波波及相邻的几个村庄,社干部经不住村民们的哭闹,亲自驾着大车,率领浩浩荡荡的车队,远途跋涉去接本村移民。 一个老妈妈在地里拾棉桃,想起远在宁夏此时或许正在“受苦受难”的独生儿子,一屁股瘫坐在棉... (查看原文)

       之龢 2020-03-21 18:29:04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光荣与逃亡

    • 这[6]儿的民俗也叫关中人吃惊。当地人的“天然粮仓”在泥屋顶上,看不见谷堆麦囤,也看不见牲口圈,空地上插几根木棍棍,牛呀马呀就“露宿”在外。陇牛居然适应这种简陋的饲养方式,既不跑丢,也不患个头疼脑热;秦牛却不然,尽管移民们心肝宝贝似的疼它爱它,精心照料着这些伴随他们千里迢迢来此安家落户的家乡牛,可它们,还是一条接一条地永远闭紧了牛眼,再也听不见主人撕心裂肺的哭喊和呜咽…… 义和村带去的二十多条牛,没有多久,死光了。 秦地牛死亡的原因,主要是不服水土气候。 人也很难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但更大的威胁和不幸,还不是来自大自然。 (查看原文)

       之龢 2020-03-21 18:29:04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光荣与逃亡

    • 移[39]民从迁出的那一天起,就从来没有一刻忘记他们弃离了的家园。而且,只要有记忆,记忆中就永远有一片黑油油绿森森的土地;只要有语言,他们的语汇中,就永远有“当我们在库区的时候”这样充满怀旧之情的话语。当初他们迁移,是为响应政府“迁一家,保万家”的号召,是为保护黄河下游百姓免遭洪水泛滥涂炭。为修水库,为国家民族大利大义,他们宁肯舍弃那么牵心的家园,甚至于宁肯在旱塬沟壑区那狼窝地区那几百米深夜打不到水的地方困苦煎熬忍饥挨饿……可是,突然之间,仿佛平地里刮起了一股飓风,移民眼睁睁看着,许许多多人浩浩荡荡开进了那一片土地,新来者们[40]划了地界,竖了界碑地桩,搬木运料,大兴土木,一片片红砖瓦房,一幢幢青砖楼房平地而起。架设电线,修整道路,大有长期定居下来的态势。移民们大为震惊。咋的,库不修了?乖乖,政府说支援三门峡把我们迁走了,原来是欺哄人,把我们哄走,让城里人和部队在这里办农场?关于水库的淤积、关于回水末端威胁古城西安、关于水库运用方针的被迫改变,以及库容量的缩小,达不到最初设计水平等等诸如此类复杂的科学问题他们一概不知。农民认死理。在他们简单的逻辑推理中,他们认定既然他们的土地没有被淹没,既然这一片当初说是要走船航运捕捞打鱼的汪洋水库现在仍然是一片陆地,那么,也就是说三门峡水库国家不修了。既然不修水库,就该让他们重返家园!当那股占地浪潮愈演愈烈的时候,移民们再也不愿意坐视,于是,他们行动了! ——由此便开始了历时三十多年,使国家蒙受损失、地方政府倍受其害、移民耗尽资财大伤元气的悲剧性事件:返库风波。 最早的一场风波,发生在1964年。 成群结队的移民反馈库区:“我们吃不饱,我们也要种地!”话说得很硬,可是,面对国有农场、部队农场这些头衔大得吓人、他们根本无力抗衡的大单位,他们毕竟从内心深处感到惧怕和胆怯。他们采取了游击战术,三人一堆,五人一群,在农场的空闲地带搭上了个草棚,... (查看原文)

       之龢 2020-03-21 18:29:48

      —— 引自章节:第三章 失地与夺地

    • 慑[58]于移民人多势众,这回农场职工也不敢轻举妄动,甚至不敢越雷池一步进入移民占领区。这期间移民和农工没有发生大的摩擦,移民和农工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用后来干部们的话说就是:“农场职工开始和移民穿一条裤子,狼狈为奸。”农工和移民经过几年拉锯战突然醒悟到,原来他们完全可以成为“一条战壕里的战友”。按照农工的推理,移民只要土地,如果农场把土地归还给移民,那么,农工就无地可种,无地可种的结局自然是返城安排。如此,农工和移民开始串通一气,农工甚至暗中为移民提供方便,主动让出地盘,让出住宿的地方。而移民也尽量避免和农工冲突,双方遂和睦相处。 (查看原文)

       之龢 2020-03-21 18:29:48

      —— 引自章节:第三章 失地与夺地

    • 接[66]着,王福义谈了他住“8号猪圈”的感想: “返回库区去,在部队猪圈住着,猪吃大米饭,吃肉块子;我们移民在上边,连吃水都分瓢瓢,半年糠菜粮……我们移民盖房,一间房才300条砖,土木结构;这猪圈一砖到底。移民迁移后二三十年,只要能赶上这猪圈,我认为不错。后来,农场嫌移民住,用炮子把猪圈炸了……” (查看原文)

       之龢 2020-03-21 18:30:48

      —— 引自章节:第四章 回归黄土地

    • 联[66]合调查组返京后不久,一天深夜,国务院来电,命陕西省省长李庆伟、副省长徐山林连夜飞赴北京。后来据秘书讲,那夜省长走得十分匆忙,甚至没来得及和家人说一声。这是一次相当紧急的会议,一次由国务院副总理胡启立、田纪云主持召开的研究解决陕西省三门峡水库移民安置问题的高级会议。会议内容当然属于绝对机密。但从其紧急的情况看,足以说明国务院对解决移民问题的重视程度。 另外一个细节也可说明事情的急迫性和中央的重视及处理的及时。 国务院会议后仅两天,5月8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即以中办发[1985]29号文件签发了《关于陕西省三门峡库区移民安置问题的会议纪要》。两天后,5月10日,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将刚刚印好的《纪要》交给了陕西省赴京代表。当陕西代表看到《纪要》中的一段文字“从部队农场20万亩土[67]地中划出10万亩交地方安置将土地让给移民的国有农场工人”时,不由大吃一惊,因为按照协议,是由国有农场交20万亩,部队农场交10万亩,共30万亩土地以安置部分移民,这样一来,不就是部队农场交的10万亩给了国有农场,移民只剩下20万亩了? 陕西代表匆匆找到水利部计划司副司长陆孝平,陆司长一看,断然道: “《纪要》明显有矛盾,肯定是给移民30万亩!” 话虽这么说,陆司长仍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中央办公厅秘书局素来都是以工作严谨、文字精细而著称,怎么会在这样一份重要文件上出现如此重大的纰漏? 事后才搞清楚,中央领导人催要这份文件实在过紧过急,秘书局被“逼”无奈,以至于在匆忙中犯了一个该局自诞生以来罕见的“文字失误”。 中办发29号文件,是陕西移民安置问题上的一个历史性文件,中央和国务院决定,从库区国有农场和部队农场使用的五十多万亩土地中划出三十多万亩土地,安置生产、生活特别困难的15万移民返库。 对移民来说,事情的结局似乎并不完全尽如人意,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还必须留在原安置区;而库区相当多的土... (查看原文)

       之龢 2020-03-21 18:30:48

      —— 引自章节:第四章 回归黄土地

    • 大[69]荔县委副书记李光华曾苦笑着对笔者说:××农场交给移民的近两万亩土地差不多都是河边地,最细的土地只有一畛地,几十米宽,县土地局作难了,不知道该发给谁土地证…… 黄河果然肆虐,淹没天地不说,塌地塌得叫移民心疼。 接[70]地后短短几年,××农场交回的这部分土地就有五六千亩塌陷到了黄河里,让水龙王又“接收”走了…… 移民苦不堪言摇头叹息: “国民党时期都不纳皇粮的地,你现在给我算口粮田?” 农场振振有词反驳: “让我交的是土地面积,不是耕地面积。” (查看原文)

       之龢 2020-03-21 18:30:48

      —— 引自章节:第四章 回归黄土地

    • 苗[79]福群比陈文山多活了些日子,他回到了原先生活过的那片土地,原朝邑县平民乡——今大荔县鲁安乡。苗福群返回库区再次安置的时候,正值农场大撤离之时,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深深地伤害了移民的感情,也给这片土地留下了贻害无穷的遗恨。国有、部队农场撤离前夕,短短几天时间,这片土地上原本郁郁葱葱的林木突然之间被砍伐一空。情形极其凄惨,像是发生了一场部落战争,或是大自然无声无息降临了一场大灾难、大浩劫、大毁灭。放眼望去,公路两旁、村道渠边,全是一米多高的白茬茬树桩……当这场毁林行为发生的时候,苗福群曾有过后来深为人们称道的壮举。那天,他闻讯紧急集合起鲁安乡的青壮年,青壮年中许多是他闹返库时的“旧部”,也就是曾为保卫“苗司令”出生入死的“卫戍部队”。苗福群带领着忠心耿耿的基本队伍火急火燎赶往大路上,不顾死活拦路挡住装满树木的大卡车。 “站住!你们有林业部门的砍伐证没有?” “……” “没有砍伐证,谁让你们毁坏林木?今天不能走;要走,你们从我老苗身上开过去……” 苗福群看见那一辆辆卡车上满载着的是绿森森的树木,有幼树,也有老树。那年轮一圈圈的老树里,他分辨不清哪些曾是他们平民乡的树木。他们曾为那一片绿汪汪的林木骄傲过,如今,阔别二十多年,他们要回来了,而它们,却几乎全部被执行了“死刑”……苗福群两眼含着怒火,一手叉腰,另[80]一只长满老茧的手高举着,一动不动站在大路中间。 人与车,对峙了足有一两个小时。 后来,苗福群被匆匆赶来的干部们好说歹说劝了回去。树木已毁,阻拦又有何用?干部们深恐在这多事之秋部队与移民或农工与移民再发生新的冲突和械斗。他们只能拖拽开这个又高又瘦的倔老头。 苗福群眼看着拉满树木的卡车远去,突然大放悲声。六七十岁的老汉哭得极其伤心,干部们简直为苗福群的眼泪所惊愕:在干部的记忆中,这是雄赳赳、从来不肯低头认输的“苗司令”风雨人生中唯一一次落泪。 苗福群哭,是为黄河滩哭。作... (查看原文)

       之龢 2020-03-21 18:30:48

      —— 引自章节:第四章 回归黄土地

    • 鲁[90]新村的村道上渐渐聚拢起更多的人,他们簇拥着“政府来人”一直送往村口: “感谢政府关心……” 女人们脸上挂着笑容,在她们蒙着一层灰垢、风吹日晒的脸上流露着真诚的感激之情。她们感动地、喃喃地、一遍又一遍地说着“感谢……”。这话,在此情此景让人听了,很难抑住满心酸楚和透鼻的酸涩——感谢什么?当他们过着如此贫困的、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日子的时候——感谢苦难?感谢他们所遭遇的不应遭遇的这一切?但女人们是真诚的。唯这真诚,更令人心酸——这就是我们的百姓吗? 仿佛受到雷击一样,一行人默默离开了这片充满苦难的土地,离开了鲁安乡鲁新村。 不用解释,乡名与村名前边均冠以“鲁”字,是为了纪念他们曾因黄河泛滥而离开的“鲁国”土地。他们的祖籍是山东。他们的祖辈因黄河泛滥于20世纪初来到了这片黄河滩。他们曾经用双手把这片荒滩地变成了连当地人都眼红的宝滩,如今,天回地转,宝滩又成荒滩。 鲁安乡有大面积土地盐碱化。 这就是他们贫穷的根。 (查看原文)

       之龢 2020-03-21 18:31:53

      —— 引自章节:第五章 历史,该怎样对你说

    • 采[95]访快要结束时,笔者随便提了个问题: “以前没迁移上来时,在库区日子怎么样?” 突然,老汉愣了一下,仿佛一个遥远的记忆被猛然间触醒唤了回来,毫无表情的脸上突然间充满了痛苦。老汉哭了:这一次,是真正的流泪,真正的哭。 民国三十三年,因黄河花园口决口遭灾,十多岁的张新年随父母和两个妹妹从河南逃荒要饭到陕西,落脚在黄河滩(以后的朝邑县平民乡)。他给人打[96]长工,干苦力,母亲给人洗衣做饭,后来,挣了几亩地。到共和国诞生的时候,他们一家已温饱有余了。 “移民之前,我们在黄河滩有很好的生活……”张新年不愿回首往事。他说,那时,他耕种着黄河滩十几亩地,在那个“给狗都要寻媳妇”的地方过着美满的田园生活,家里有架子车,有飞鸽自行车,三四只奶羊,一条大耕牛,还有一个一亩八分地的果园,园内桃李成行,鸟语花香…… 张新年哽咽不成语了。 不知哪个哲人说过,从来没有过,就不会有失去;失去的美好,那是一种心碎的记忆。三十多年的贫穷,张新年心已麻木,心已死寂,唯有回望三十多年前的美好时光,当尘封在记忆深处的桃林杏园鲜活地被唤醒时,老汉才有了心碎之痛。哀莫大于心死。哀莫大于心死之后又心碎。唤起一个心死的人再心碎,犹如让一个死去的魂灵再受鞭笞之苦……笔者感到深深的内疚、羞愧和无地自容。 就在1994年初笔者采访之时,某报登载了一条新闻:由于三门峡水库发挥的效益,“目前花园口乡已奇迹般地全部变成了稻麦丰收田,平均亩产780斤,当年黄河泛滥成灾的痕迹已从这里的大地上全部消失。”看了这条新闻,心里不由一阵苦涩。历史似乎和张新年老汉开了个残忍的玩笑:他当年弃离的花园口,如今变成了稻米飘香的“小江南”;而为今天稻米飘香的花园口付出代价的,正是一个前花园口人。 (查看原文)

       之龢 2020-03-21 18:31:53

      —— 引自章节:第五章 历史,该怎样对你说

    • 其[99]后,在我数度动笔、数度辍笔、几易其稿、艰苦备尝的创作中,面对我即将推开的这扇“历史之门”,我曾无数遍地问自己:“芝麻开花”之后,果然是节节高吗?你将告诉人们什么?是一段不该发生的历史?是一个几十万[100]人用生命和眼泪“写”成的悲欢离合的故事?抑或是,一个严肃的、令人震惊的社会命题:自然有规律,人类社会有规律,违反了规律,无论是谁,无论是哪朝哪代的执政者,都会受到“天罚”。其间最可悲的是,这样的“天罚”,落到了黎民苍生头上。不顾自然规律和生态平衡,脱离人文社会和自然社会现状,历史付出的是沉重的代价,百姓付出的是血泪斑斑! 但丁说(此话写在“地狱之门”的门楣上):进去吧,将希望捐躯; 我要说(此话应写在“历史之门”的门楣上):苍天在上,以民为本吧! (查看原文)

       之龢 2020-03-21 18:32:30

      —— 引自章节:后记 推开这扇“历史之门”

    • 潼[125]关下屯村民王安民远迁宁夏垦荒的同时,也失去了他新婚不久的妻子。女人不愿随夫远戍边塞,改嫁到了一河之隔的山西。五六年之后,形容枯槁的王安民返籍,他要寻找回他的妻子,寻找回曾经属于他的那份女人的柔情。夫妻俩相拥痛哭一场后,不忘前情的女人毅然遗弃了她的第二个丈夫和山西籍的亲生儿子。王安民和失而复得的结发妻子又生了两个儿子,但贫穷始终在追逐着这个破镜重圆的家庭。他们再也耕种不上原先那片本属于他们的肥沃土地,二次安置,王安民被迁安在了靠天吃饭的渭北旱塬上。儿子长大成人了,好不容易找了个媳妇,没过两年,媳妇受不了旱塬上缺吃少穿的[126]苦日子,跑回了娘家,如同黄鹤一飞,再也不回返。没有女人,儿子过不下去,他不能像父亲那样甘守贫穷。他宁肯不在幸福中生活便在贫穷中毁灭。一天,他将雷管捆绑在自己身上,用四分五裂的肢体破碎抗拒一个移民后代的悲苦命运…… 古槐乡的副社长翁土娃,当年带领青壮年移民到宁夏去的时候携儿带女,女人却不愿同夫君共命运,带着两个幼小的女儿私自逃回了陕西。翁土娃没有千里追妻。他是共产党员,是社干部,再艰苦也不能当逃兵。返迁库区后,库区的土地翻脸不认人,原先亩产千斤的农业社土地现在严重盐碱化,地里打不出粮食,只好忍痛将从宁夏捡了条活命的两个女儿再送人。而翁土娃自己则端个破饭碗去沿街乞讨。人们辛酸地看到,在新潼关镇的大小饭馆,前亩产千斤的古槐社副社长端起别人吃剩的残羹剩汤,吞咽得咂然有声…… (查看原文)

       之龢 2020-03-21 18:33:05

      —— 引自章节:附录一 中国梦幻:黄河水清 冷梦

    • 刘[140]怀荣谈起移民返回库区的道理,真是有理有据,头头是道。他说,1953年到1957年,华阴县光西北乡一个乡向国家交售的粮食,就占全县的三分之一。1959年,说是一鞭子吆(赶跑),为了三门峡水库蓄水全部迁移。土地从来都是国家的,这道理谁都懂。国家要用土地建库,这谁都没办法。中国自古就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古训。可是,1962年水库就不行了,移民祖祖辈辈世世代代耕种的土地,却让一个又一个的国有农场、军队农场占领了。移民丧失家园,国家却用他们的土地安排城里人就业。这移民的思想就难接受了。就说国家建农场生产粮食,可农场生产的粮食抵不住国家的投资。原来这块土地养活着几万人,每年还给国家交大量的粮食,后来国家投资巨款,生产粮食的代价比进口粮食还要贵几倍。国家得不偿失啊!有什么理由不让移民回来?移民在安(置)区,生活苦是一方面,在政治上遭[141]受的歧视更让人受不了。在安区,移民人低一等,像招工、提干、推荐上学、参军、入党、入团这些好事,很少能轮到移民的子女。自恢复高考之后才有了变化,学生凭本事上学,谁也阻挡不了。但在其他方面,移民依然气难顺。有一件事情很典型地反映了移民的生存状况。有个生产队长,让移民的孩子看仓库。大热的天,孩子给队长要个喝水的东西,队长随便拿了个废旧的农药瓶子说:“就拿这个用吧。”两个小孩不懂事,就用那瓶子喝水。喝凉水没事,可一装开水,农药就散发出来,两个孩子就这样死了。死了就死了,告谁呢?能告动队长吗?移民孩子的命就是不值钱。也难怪人家歧视移民,移民是跑到人家的碗里扒饭吃啊。但移民丢弃的却是关中平原最肥沃的土地,最美好的家园,最优裕的生活条件。 (查看原文)

       之龢 2020-03-21 18:33:29

      —— 引自章节:附录二 冷处寻梦,为历史写真 严文龙

    • “文[141]革”十年,是国家恐怖主义肆虐的十年,那时讲什么捍卫思想、捍卫路线、捍卫某某人,就是没有人讲捍卫普通人的权利,如蝼蚁般惜命的平头百姓们只能看运动的眼色行事,打击现行、追查历史,稍不慎就不仅祸及自身,还要全家遭殃,甚至亲属都跟着带灾。噤若寒蝉的人们唯恐犯禁,谁敢去库区闹事?就在这风平浪静的十多年里,库区近百万亩土地被形形色色的部队农场、国有农场、社队农场数百家单位几乎瓜分净尽。移民听着伤心,看着心疼啊。 (查看原文)

       之龢 2020-03-21 18:33:29

      —— 引自章节:附录二 冷处寻梦,为历史写真 严文龙

    我来写笔记

    黄河大移民

    黄河大移民
    作者: 冷梦
    isbn: 754910171X
    书名: 黄河大移民
    页数: 167
    定价: 22.00元
    出版社: 南方日报出版社
    出版年: 2011-2


    黄河滩移民司令的后代们都赶上了好时代!

    黄河之滨大庆关 :电力系统大改造全面启动!

     

    大庆关村老百姓把孩子们送到哪里去上学啦?

     

    全国村站动态>大荔黄河滩 魅力大庆关

    我的文章


    点击这里回到投稿列表     点击继续编辑文章     点击查看文章展示页

    区县村社同镇村站数量:15

    大庆关村 鲁豫村 鲁安村 利民村 严通村 仁兴村 平民村 新建村 新安村 春合村 富民村 雨林村 乐合村 赵东村 赵西村

    友情链接



    黄河滩移民司令的后代们都赶上了好时代!

    黄河之滨大庆关 :电力系统大改造全面启动!

     

    大庆关村老百姓把孩子们送到哪里去上学啦?

     

    全国村站动态>大荔黄河滩 魅力大庆关


    黄河滩村村都有好风光_黄河科技有限公司


    特此通告 大荔县农业农村局 大荔县黄河滩正在发展中... 鲁安综合服务站 黄河滩正在发展中... 点击这里进入文章页面 ...

    农家乐导航网


    黄河滩越来越美了!

    信息发布者:闲事大叔


    来源:中国教育网   原创

    陕西省本地商家渭南市本地商家澄城县本地商家王庄镇本地商家

    .黄河滩区好风光 地肥水美人更棒

    黄河滩越来越美了!

    点击下面链接查看:

    春节期间疫情防控倡议书

    鲁安服务站 多多买菜正式开始营业了!

     

    2021,一切如愿!

    滔滔黄河,绵绵黄土。塑造了一个伟大民族……

    位于关中地区东部黄河岸边的赵渡镇各村“两委会”及全体村民热诚欢迎有识之士来这里投资,共谋发展大计!

    好消息!咱们村里有网站了! 

    点击这里进入文章页面 

    全国村网通运营中心欢迎您加入!亲们,您注册会员帐号了吗? 


    点击进入到全国村网通 →→→快快注册会员,认领本村网站(全免费哦!) 


    http://www.nync.com/?refcode=56805



    选择我们的家乡 赵渡镇 注册会员,免费浏览网页 发信息吧


    http://zhaoduzhen.xiangzhengang.com









    新年的祝福 

    切换到门户版  切换到互动版  切换到政务版  切换到实体版

    欢迎大家一起来看看小沟村网站

    https://724124.nync.com/


    同镇村社区县村社同镇村站数量:15

    大庆关村 鲁豫村 鲁安村 利民村 严通村 仁兴村 平民村 新建村 新安村 春合村 富民村 雨林村 乐合村 赵东村 赵西村

    ...    

    ...

    三河明珠大荔县 优质冬枣在鲁安


    从大荔县城东行 来到”天下第一仓”丰图义仓,下了黄河老崖 就看到黄河滩

    按地区查找村庄: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大美黄河滩欢迎您!



    黄河滩位于大荔县赵渡镇北面10公里处,一年四季,风光迷人,物产丰富!


    这里盛产优质冬枣。


    冬枣上市季节,欢迎各地客商前来联系订货!

    黄河之水天上来!




      http://www.edu.cn  中国教育网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综合专题 > 中国教育回顾 > 相关报道


    教育纪事:高考招生改革从波折走向光明
    原载:中国教育报  
     

    60年教育纪事:高考招生改革从波折走向光明



    60年教育纪事:高考招生改革从波折走向光明


    经过1998年特大洪水、2003年非典以及2008年汶川地震等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历练,我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高考应急管理机制。图为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中,四川灾区最大考场都江堰中学考点的高考工作平稳有序进行,考生乐观积极应考。 CFP供图60年教育纪事:高考招生改革从波折走向光明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招生数量变化大事记招生制度变迁1949年,各校单独招生,自行组织命题、考试和录取。1952年,成立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作出全国统一高考招生的规定。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高校停止招生。1970年,中央确定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招生办法,招生对象为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农兵”。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一九七八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确定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和招生制度。1983年,开始在部分中央部委所属行业院校中实施“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办法。1984年,开始试行保送生制度。1985年,教育部规定高校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量国家计划外自费生,形成了招生的“双轨制”。1996年,高校试行招生“并轨”,学费开始增加,随着2000年师范类院校和专业实行收费,招生并轨改革彻底完成。1999年,中央作出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决定,拉开高校扩招序幕,当年招生增幅达47.4%。2003年,教育部实施高考招生“阳光工程”。2003年,全国22所高水平大学进行自主招生改革试点。高考内容改革1949年,各校自主命题考试,考生自由报名参加。1950年—1965年,实行全国统一高考,分文科和理科两类。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制度,分文理科参加高考。1985年,开始引入标准化考试,1989年在全国推广标准化考试。1991年,云南、海南、湖南3省试行在会考基础上减少高考科目。1995年,高考试行“3+2”科目设置方案,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文科加考历史和政治,理工科加考物理和化学。1999年,广东省率先推行“3+X”科目设置方案,“3”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必考科目,“X”是指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文理大综合中选择1至2门。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进行春季高考招生试点改革。2001年,教育部出台政策,放开高考年龄限制,允许25周岁以上公民参加高考。2003年,高考告别酷暑,时间提前并固定在每年6月的7日和8日。2007年,山东、宁夏、广东、海南4省区作为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首批实验区,进行了新课程高考改革试点。2009年,实行高中新课程高考方案的省份增加到10个。自 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通过统一高考选拔录取高校新生的办法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延续至今。30多年的历史证明,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不可废弃,但以高考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水平的唯一标准、以统招为学生入学的唯一通道是否科学?从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至今,这样的思考和争议从未停息,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也从未止步。1983年,教育部提出在中央部委所属部分高校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 的招生办法,这一制度为满足部分艰苦行业的人才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1984年,国家开始试行保送生制度,这为以高考成绩为标准的录取方式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补充途径。1989年,全国推行高中毕业会考制度,提倡高校在录取时参考高中会考成绩,令人遗憾的是,这项制度实行起来并不成功。在高考的内容改革方面,这个时期一项重要变革就是注重借鉴美国的经验,引入了标准化考试。1985年开始试行,到1989年,标准化考试已在全国高考中普遍推行。标准化考试从试卷结构、内容、考试形式等方面

    b304aeb1add1f162b589e211339cb7f46ca7d421.jpg

    进行改革,增强了考试的科学性和可控性,同时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减少了评分环节的误差。这个时期还有一段中国特色的插曲,那就是招生的“双轨制”与“并轨”。1985年,教育部规定,高校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量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这样高校招生就形成了国家计划招生和自费生两条轨道。“双轨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补充学校办学经费的不足、挖掘高校的办学潜力,转变人们上大学费用由国家负担的观念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双轨制”的弊端也非常明显:同一学校、同一专业在同一地区所招收的新生高考分数相差太大,一些人认为“双轨制”就是“花钱买分”,老百姓对教育的公平性产生质疑。1996年,高校试行“并轨”招生,取消招收自费生,相应地,高校学费开始增加。此后,自费生成为一个历史名词,而高校的学费开始大幅提高。尽管今天人们对于高校收费是否过高有不同看法,但是回过头来看,招生“并轨”、实施高校收费政策是客观条件约束下的必然选择。总的看来,这个时期各项改革的政策意图在于对统考统招方式进行补充与改良,以弥补因其“单一”带来的局限性。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教育纪事:2004年中国文化大规模走出国门

     · 教育纪事:夏令营“较量”背后的时代反思

     · 教育纪事:市场大潮下的“南墙”变迁

     · 教育纪事: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国家战略

     · 教育纪事:张华救人引发生命价值追问

     · 教育纪事:中国博士,百炼“出炉”

     · 教育纪事:重启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 教育纪事:恢复高考 牵动历史的制度变革 

    · 教育纪事:中国留苏学生追忆留学的燃情岁月

     · 教育纪事:女教师斯霞爱的教育 薪尽火传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各位领导、老师……为了美好明天,我们一起努力奋斗!
      鲁安在这里等着你:    鲁安新华欢迎您:  黄河之水天上来!



    进入乐教乐学



     

    首页 >>

    村社简介通知公告头条热点身边的事党建扶贫招商引资商家企业致富技术旅游美食家乡图片一村一品分类信息便民电话扩展频道

    文章


    点击这里回到投稿列表     点击继续编辑文章     点击查看文章展示页


    村民评论

    发表评论请先登录

     高金龙2022-05-08

    回复

     黄河大侠2021-05-04

    回复

     黄河滩2021-01-19

    欢迎您来黄河滩……

    回复

     乡村好2021-01-18

    回复

     花花世界2021-01-18

    魅力黄河滩好地方!

    回复

     林文海2021-01-18

    回复

    相关热词搜索:




    鲁安人都不会忘记:

    三门峡水库移民带给老百姓几代人的颠沛流离饥寒交迫艰难困苦有多少人被折磨得面目全非,不堪回首……

    俱往矣!如今的黄河滩人过上了好日子~~~


    移民司令的后代们都赶上了好时代!



    关于我们  |  科研院所  |  客服中心  |  资料中心  |  媒体报道  |  投诉举报  |  帮助问答  |  查询服务

    打赏捐赠
    4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村民评论
    大河上下2024-03-09

    永远不会忘记过去的苦难——

    回复

    鲁安新华2023-11-05

    我们都看到了:鲁安在发展大路上呢!如今老百姓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啦……苗司令的后代们也都能成为最优秀最幸福最快乐的人了!

    回复

    鲁安新华2023-11-05

    黄河滩区老年一代忘不了故土情深意重……数十年如一日,一如继往地走进曾经有那么富有成效和价值的故园!司令们都坚定不移起头带领群众终于走向胜利……鲁安人永远都怀念那时候的老苗司令

    回复 · 1条回复

    鲁安新华2023-11-05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多少年了,黄河滩区老百姓祖祖辈辈辛苦劳动收入很好!想不到在上世纪58年代,被迫放弃了自己的家园?

    回复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